『前言』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省政協兩級黨組精準施策、省政協辦公廳精心組織、省政協機關合力攻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定點幫扶的駐點村——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走進了脫貧摘帽行列。2019年4月25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度省駐農村工作隊(扶貧工作隊)考核情況的通報》:省政協辦公廳獲評工作突出的支持單位;省政協辦公廳駐村工作隊獲評工作突出的工作隊。
為進一步抓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5月22—24日,省政協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周向陽同志帶機關各黨支部的同志又赴駐點村開展“我為精準扶貧辦實事”活動,他們把“群眾有所盼、黨員有所為”的信條寫進高橋村群眾的心里。下面,摘編一組參加這次活動的同志采寫的稿件。
5月22日至24日,省政協副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周向陽同志帶領省政協機關21名黨員干部赴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開展“群眾有所盼、黨員有所為”——我為精準扶貧辦實事社會實踐活動。
援建“四點半學堂”、幼兒示范教學、黨建活動到農家……一個個具體的幫扶舉措,為高橋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了一劑“強心針”……高橋村的群眾禁不住感嘆:“省政協機關辦實事,每次都辦到我們心坎上!”
緊牽“牛鼻子”,“項目化”推進
5月23日,孫志國又在“扶貧日志”上寫下了重重一筆:今天,機關開展的“我為精準扶貧辦實事”活動主題——“群眾有所盼、黨員有所為”,確實具有針對性,辦到了群眾心坎里……
孫志國是機關駐村工作隊(扶貧工作隊)隊長。他介紹,高橋村位于秦巴山脈,受詩經故里、木耳之鄉、花菇之村、房州古鎮等周邊特色環境的影響,有著獨特的發展潛力。省政協發揮資源優勢,擬制了《高橋村綜合發展規劃》,將發展定位、村莊布局、主導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全方位納入規劃當中,為高橋村的振興發展提供了路線圖和指南書。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好省委省政府《關于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定》,省政協辦公廳牽緊精準脫貧工作的‘牛鼻子’,采取‘項目化’推進的方式,把精準脫貧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省政協機關專職副書記、黨辦主任李學良介紹說,今年,省政協辦公廳精準扶貧重點推進三項工作:一是協調省直單位在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安排上給予支持;二是動員辦企業的省政協委員到扶貧點調研投資;三是扶持120萬元用于高橋村鄉村振興發展……
高橋村駐村工作隊墻壁上掛著一張“幫扶工作動態統籌圖”,大到幫扶目標計劃、實施方法和步驟,小到解決多少個問題,都赫然在目。圍繞“產業興旺”要求,幫助高橋村引進、培育1個優勢明顯的群眾致富主體產業;圍繞“生活富裕”要求,因戶施策發展產業到戶;圍繞“生態宜居”要求,改造洗衣池、建設風雨亭、安裝太陽能路燈;圍繞“鄉風文明”要求,以“四好”示范創建為抓手,組建中老年民樂隊、民歌隊等,常態化開展打腰鼓等文體活動;著眼“治理有效”要求,完成“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建設……這一個個量化的職責、細化的指標,把幫扶“軟指標”變成“硬杠杠”。孫志國說:“工作做不做、什么時候做、做到什么程度,駐村工作隊應該說有不小的‘自由裁量權’。省政協辦公廳實行‘項目化’推進,壓實精準脫貧的工作責任,推著我們前行,‘沒事找事’、每天想事成了習慣,以前棘手的難事、拖了明天拖后天的慢事,我們都列出了解決時間表。”
“去年,我們實施完成了12件民生實事;今年,我們啟動實施16件民生實事。”孫志國介紹,目前,16件民生實事已按計劃開始落實。比如,針對生活保障設施不配套問題,已經展開了臨溪生態步道建設,洗衣池、風雨亭建設;針對以旅游拉動村集體經濟,建成、運營10個生態自助廚房,扶持1—2家農家樂;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建設“四點半學堂”,開展“雙扶”活動……
走在田間地頭,聽著駐村工作隊同志的介紹,我們感覺高橋村的一溝一渠、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印在他們腦海里。
堅持問題導向,力圖標本兼治
走進高橋村,放眼望去,一幢幢漂亮的農家小樓相鄰而居,硬化的路面縱橫交錯……
2013年,省政協辦公廳駐點幫扶高橋村時,這里還是省級深度貧困村,沒有幾幢像樣的房子,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僅僅幾年時間,高橋村就實現了大變樣。是什么力量讓高橋村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改頭換面”?村黨支部書記任傳華說:“省政協機關的定點幫扶功不可沒。”
是的,為了幫助高橋村脫貧致富,省政協兩級黨組堅持問題導向,一步一步深入,做到不解決問題不撒手,不致富脫貧不罷休。
俗話說: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定點幫扶之初,省政協的同志通過調研,感到高橋村黨組織力量太薄弱。雖然有30多名黨員,但長年在家的只有10多名,而且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黨員。一個村沒了帶頭人,沒了當家人,整體脫貧發展困難重重,集體經濟發展幾無可能。基于此,省政協機關黨組把加強高橋村黨組織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來抓:省政協主席徐立全、常務副主席李兵等領導親自到駐點村開展扶貧調研;省政協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書記、主任翟天山同志掛帥任扶貧領導小組組長,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政協機關每年組織黨員干部赴高橋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讓每個支部幫扶結對一戶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堅持面對面幫帶……這次“我為精準脫貧辦實事”活動,他們把“以黨建促精準脫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一到高橋村,周向陽同志就帶機關黨建工作經驗豐富的同志直赴村委會召開座談會,難題會診、問題研討,手把手傳授方法,面對面交流經驗,著力提高村支部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機關的同志分成3個小組分別深入到村老黨員家中,暢談黨的富民政策、交流黨建工作經驗、征求黨建意見建議……村黨支部書記任傳華感慨道:“省政協機關直接幫到村最薄弱的環節,讓我們受益匪淺。現在村支部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強,這些寶貴的經驗財富,遠勝過任何物質上的幫助。”
“站在墻角曬太陽,等著政府救濟糧……”這是剛到高橋村幫扶時許多村民的現狀。現實使省政協機關的同志認識到:不把那些“等靠要”思想根除,脫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為此,他們把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動性作為重要職責。每次到高橋村,省政協的同志都深入到農戶家中,調研組的同志每到一戶,都積極宣傳黨的富民政策、鼓勵農戶脫貧致富。去年5月,機關干部赴駐村點開展了“五個一”行動:一次具體幫扶、一次農家碰飯、一份調研報告、一篇體會文章、一戶扶貧APP;今年,他們以“群眾有所盼、黨員有所為”為主題,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不僅從物質上幫助村民解決問題,更是幫助他們辦起了“四點半學堂”,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機關的同志感嘆:從前覺得送點錢、購置一些文體娛樂器材,就算是很不錯的幫扶了。現在看來,這些雖然很重要,但不是治本之策。只有把思想問題解決好了,其他的問題才好解決。這樣的幫建,才能幫到點子上。
正是因為一個難題一個難題突破、一個矛盾一個矛盾化解,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推進,高橋村才向脫貧路上一步一步扎實邁進……
有效做法制度化,成功經驗長效化
近幾年來,省政協先后籌措資金近千萬元,幫建高橋村脫貧攻堅,使高橋村很快步入了脫貧摘帽的行列。如何確保高橋村脫貧之后不返貧,從而推動精準脫貧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他們探索實施了“駐村、帶鄉、幫縣”模式,推動村級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使高橋村向脫貧致富先進村奮進。
成功經驗長效化,耕地面積產業全覆蓋。產業興旺是重點,它能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帶來農業強、農民富。高橋村引進市場主體4家,發展特色種植基地1970畝,建成黑豬養殖基地1個。目前,全村耕地除老百姓生活所需菜園外,已實現產業全覆蓋。同時,還大力發展扶貧作坊和電商扶貧,建成可容60人的扶貧車間一個,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扶貧微店”也投入運營,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
有效做法制度化,貧困戶利益全鏈接。堅持把貧困戶增收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建立長效鏈接機制。圍繞“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采取村集體投入,百姓入股模式,實行利潤分紅,真正做到“戶戶有項目,人人有事干”,通過股金、租金、薪金、紅金的帶動,老百姓實現就地創收,全村租金和薪金年達到200余萬元;針對10戶“三無”貧困戶,探索實行黑豬“寄養”方式,使貧困戶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突出特色創品牌,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引進和發展具有輻射帶動能力、能夠長期穩定增收的優勢產業,大力培植村集體經濟收入。建成的光伏發電站,年均可為村集體增加穩定收入18萬元以上;建成生態黑豬養殖場,每年土地租賃費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
瞄準短板求突破,社會民生事業扎實推進。按照保基本、促發展的要求,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實施電網改造工程,加強村級環形主干道建設,村基礎設施實現全面升級。啟動“水肥一體化”試點項目、推進“廁所革命”和無差別危房改造、實施防洪河堤治理、建設垃圾中轉站和生態公共廁所,村莊環境面貌實現全面改善。加大“民辦公助”幼兒園建設、“四點半學堂”建設,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改造村級衛生室、引導參保基本醫療、簽約家庭醫生,達到病有所醫;完成24戶、79人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老有所養。
在省政協的精準幫扶下,高橋村正一步一步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