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一級政協委員構成中,鄉鎮農村委員占了很大比例。其初衷是想通過這些委員廣泛聯系農民群眾,充分反映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發揮黨委政府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但實際效果卻與主觀愿望有差距,即受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他們應有的作用發揮還不夠充分,主要表現在:一是建言獻策少。提案寫的不多,高質量的提案較少,大多局限于個個事,關乎大局、關乎要事的不多。反映社情民意也不夠,能被縣、市級采用的少,省級就更不易。二是示范作用不明顯。通過自己勤奮創業,帶動周圍群眾發家致富的少。三是個體形象也不高大。個別委員思想比較后進,自我要求不夠嚴格,把委員職務當榮譽,不盡社會責任,群眾有看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委員隊伍的整體形象。
為充分發揮鄉鎮農村委員的主體作用,建議農村委員從以下四個方面再努力,再創新:
一是多學習,懂政策。學理論,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到愛黨愛國愛人民。學政策,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能掌握,會宣傳。學時事,做到不說落后話,不干落伍事,做政治上的清白人和政策上的明白人。
二是多走動,聽民聲。擠出時間多到偏遠的地方去,多到貧困的地方去,多到重點項目工地上去,多到民事糾紛突出的地方去,坐下來,與農民群眾拉家常,真實了解群眾的呼聲,通過提案、社情民意、委員約談等形式向黨委政府反映,力求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是多幫扶,盡責任。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多盡社會責任,通過救助一名困難學生,幫扶一個困難家庭,化解一件民事糾紛,傳授一門實用技術等形式體現黨和政府的溫暖,彰顯社會的人為關懷,使群眾工作得到深化,大團結目標得以體現。
四是多自律,樹形象。適應新常態,跟緊新要求,摒棄不良習慣,注重言行舉止,多學習、少應酬,多做實事、少說空話,多理解、少埋怨,多節儉、少擺闊,把更多精力花在創新創業上,花在履職為民上,花在扶貧濟困上,樹立新時期政協委員新形象。
(秭歸政協 周宗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