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縣政協副主席陳廣雄,沙洋縣政協研究室主任陳國強
政協專門委員會(簡稱“專委會”)是政協常委會和主席會議領導下的工作機構,是政協工作的重要基礎。政協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各專委會作用發揮的好壞。每年政協的協商、調研課題,除了常委會,大多是依托專委會組織實施。同時,專委會除完成常委會會議確定的議題外,還要領辦當地政府委托政協的一些調研課題,2016年,沙洋縣政府委托政協有關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城市布局等方面的調研課題就達26項,這些課題大多需由專委會去完成,協商調研的密度大、任務重。因此,加強專委會建設,提高履職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根據這些年縣級政協專委會工作實際,我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加強專委會組織建設
一要選任好專委會主任。縣級政協各專委會一般只設1名專職主任,其他均為兼職。專委會主任的專業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影響專委會工作的成效。但政協歷來都被認為是干部退居二線或落實待遇的去處,“年紀大了不用怕,還有政協和人大”是不少大齡干部的真實想法,而那些調任政協專委會主任的干部,因政協與其原單位在工作性質和內容上有很大差異,大多不適應,加上年齡偏大,往往抱著混“點”的心態,懶于思考工作,等熟悉情況了也到了退休年齡,很不利于專委會工作。所以,黨委一定要從加強和改進對政協工作的領導、提高政協履職水平的高度,重視政協專委會組織建設,將選拔專委會主任與選拔黨委、政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一樣看待,針對性地將那些熟悉專業、有組織能力的干部選拔到相關專委會來。
二要選配好專委會組成人員。政協專委會建設是黨委和政協的共同職責,除了黨委要選好專委會主任,政協還要物色好其他組成人員。政協組織歷來被稱為人才庫、智囊團,政協委員中不乏各個領域的佼佼者、領軍人物,他們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工作經驗,政協要通過協商考核、征求意見,將這些委員分別納入相關專委會,為他們施展才智提供平臺。若中途發生人員變化,要及時調整補充。
三要加強委員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專委會委員必須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和認知能力,專委會每年至少組織兩次集中學習活動,以專業知識和政情通報為主,有時可邀請專家和有關單位負責人授課,不斷提高委員的履職能力。新調整的人員,更要盡快熟悉情況,研究問題,掌握方法。
二、提高調研的科學化水平
《政協湖北省委員會專門委員會通則》規定:專委會要“圍繞政協全體會議、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會議題和專門委員會的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等工作任務,組織委員開展調查研究,形成調研報告、發言材料或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也就是說,調查研究是專委會最主要的工作任務,是政協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一要精選課題。政協的調研應力求“說的對”、“說的準”。所以,調研課題的選擇是決定專委會說話“有無分量”的關鍵,俗話說:“工預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選題時要多方征求意見,課題選的準,不僅工作起來有信心,而且調研成果也容易受到重視。反之,若課題未選準,調研很可能與黨委、政府的想法“南轅北轍”,或是“馬后炮”,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一般情況,常委會的調研課題大都是有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帶全局和戰略性的,較宏觀,而專委會因委員專業性的特點,對某些領域有較深的研究,選題應偏向微觀,重點圍繞黨政決策需要和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同時又要與自身專業有關、力所能及的關鍵點。通過深入調研,從不同角度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小中見大,切中要害,求得突破。
二要注重調研方式。調研的方式有多種,一般有實地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最佳答案實驗調查法、文獻調查法等。政協調研經常采用的方式是實地觀察法和座談調查法,首先組織委員和相關人士現場查看調研主體,然后座談,有關部門通報情況,相關人員發言。從實際情況看,這種傳統的調研方式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實地視察時間緊,往往是走馬觀花,座談時,參會人員對情況了解不深、思考不夠,難有高水平的分析建議,這樣的調研方式很難產生高質量的調研成果。所以,還要綜合運用其他調研方式,現在,我們需要學習、實踐的現代調研方式有:抽樣調查、問卷調查、數理分析等等。只有把傳統的調研方式和現代的調研方式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調研的科學化水平。在時間周期上,既要適度開展一些短平快的調研,立竿見影,又要精選部分具有普遍性、跨區域、關系長遠的重大問題進行長期跟蹤調研。
三要科學制定調研方案。調研前一定要與相關部門充分協商,明確調研的方向和重點,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擬定一個詳細的調研方案,內容包括:調研課題、目的、調研方式、參加人員、時間、行程、食宿、主筆人及相關要求等。同時,專委會主任還要與相關單位溝通,確定參加座談和個別訪談的人員,這些人員應該是業務骨干,熟悉情況。
四要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調研完后,調研人員要坐下來認真研究材料,各自發表觀點,統一思想認識,將獲得的素材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現象中找出規律,抓住關鍵問題,抓住主要矛盾,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并經過結構和文字的反復斟酌、修改,形成調研報告初稿,分別交專委會其他委員、政協分管主席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審閱、確認,最后定稿。
五要抓好調研成果的運用。要盡快將調研報告按程序送達縣委、政府相關領導。對有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可提煉轉化為政協全會發言材料;對急需解決的重點民生問題可轉化為提案或社情民意;有些報告可擴展為媒體宣傳材料。成果送交后,要加強跟蹤,了解領導的批示、有關部門的反映和在黨政決策中的作用。意見和建議被采納,說明政協調研取得了成效。若未被采納,應再作深度調研,力求“說的準”、“有分量”、出實效。
三、創新專委會活動方式
一要加強與委員的聯系。在縣級政協機關,專委會主任充當的是組織者和聯絡人的角色,同時,專委會和界別組的聯系也非常緊密,很多時候,專委會的調研視察都與界別組聯合開展,一些界別組委員也是專委會成員。但我們看到,每屆政協剛開始時,專委會的活動很活躍,時間一長,人員變化,活動就變少了,有些委員也早已忘記自己專委會委員的身份。長此下去,專委會的工作就很難開展,形同虛設。所以專委會主任要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加強與所屬委員和界別組委員的聯系,緊緊依靠各委員做好專委會的工作。可采取不定期“走下去”和“請上來”的辦法,通過訪談、座談會等形式,聽取委員意見,了解社情民意,加強感情交流,只有這樣,專委會主任組織活動才能一呼百應,工作才會富有成效。
二要加強各專委會之間的橫向聯系。為統一協調各專委會的工作,避免在活動中產生時間、調研對象、參加人員的沖突,縣政協秘書長應不定期召開專委會主任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各專委會的共性問題,協調有關專題調研活動。同時,各專委會之間要經常互通情況,共享信息,團結協作,完成各項調研視察活動。
四、加強專委會工作的督促檢查
專委會作為政協常委會的工作機構,僅憑分管主席作日常領導和監管,顯然不夠,也脫離政協工作實際。所以,必須創新監督方式,提升監督效果。
一要強化例會監督方式。常委會每年至少聽取一次專委會匯報,掌握工作進展,督促任務落實。全會應對專委會的工作進行監督。每年專委會的工作總結雖然在一年一次的全體會議上以文字的形式例行發給委員討論,但因會議日程很滿,無專門審議通過專委會工作總結和計劃的議程,委員根本無暇顧及,發給委員的專委會總結也就成了擺設,很難達到監督效果。所以在全會的日程安排上應增加審議專委會工作總結和計劃的內容,讓委員對專委會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并進行滿意度的測評。
二要加大目標考核監督力度。沙洋縣政協近幾年借鑒政府目標考核辦法,按照政協年度工作要點確定的目標任務,結合各委特點,按重點工作、業務工作、綜合管理和加分項四項內容,分別量化工作目標,簽訂目標責任書,進行百分制考核。目標完成的越好,工作經費越多。同時,目標考核情況又成為評選先進的依據。目標責任書推行以來,各專委會的履職積極性顯著提高,每年的工作都呈現可圈可點的亮點,效果明顯。目標考核應成為各級政協檢驗專委會履職成效,充分發揮專委會作用的重要監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