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報告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第一資源。
當前,湖北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攻關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窗口期”。如何搶抓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攻克一道道新的“婁山關”“臘子口”?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切發展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惟楚有才,于今為盛。我們要著力打造制度高地、開放高地、創新高地,讓各類英才大展其長,讓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優質的人才生態如何實現?代表委員展開熱議。
靶向引才,打造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金字塔”
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
從戶口住房“紅包”到創業支持補貼,從家屬安置政策到精神層面激勵,各地招才引智誠意十足。
“地方政府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非常重要。”列席會議的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閆大鵬說,2006年,剛回國的他,通過華創會尋找合作伙伴時,一出現代版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讓他深為感動,他最終選擇了湖北。
“湖北靶向引才模式,精準高效。政府給政策,企業搭平臺,通過人才引進人才,從而解決產業鏈‘卡脖子’問題。”閆大鵬介紹,他回國后,先后為湖北光纖激光器產業引進10余位高端人才。目前,銳科生產的工業用光纖激光器和特殊領域用途光纖激光器,打破國外壟斷,占據近40%市場份額,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制造的光纖預制棒,長3米、直徑220毫米,單根就可拉絲8500公里,代表了全球工藝和技術的最高水平。”省人大代表、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表示,作為全球光纖光纜行業的領軍企業,長飛始終堅持打造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和精英管理團隊。
銳科和長飛兩家企業所在地,武漢東湖高新區,已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18.2億元,共集聚3名諾獎得主、53名中外院士、1477名“3551光谷人才計劃”、6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以及1萬名博士、6萬名碩士、30萬名本科生,國際人才“金字塔”體系初具規模。今年,將繼續面向產業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吸引“高精尖缺”人才。
活力奔涌的荊楚大地,越來越受到青年人的歡迎。
2018年,湖北吸引38.87萬大學生在鄂就業創業、57萬大學生在鄂實習實訓。
傾心育才,讓“湖北制造”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一邊是“招工難”“技工荒”,一邊是就業難、壓力大。
一邊是技能人才總量不足、培養質量不高,一邊是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普遍存在。
我省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的20%左右,高技能人才僅為6%左右。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突破制約瓶頸,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技能人才隊伍。
省政協委員、襄陽市樊城區區長武義泉表示,為將襄陽打造成“中國技工之鄉”。去年,市里專門出臺政策,支持市場主體5年內新建20個左右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0個左右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每個分別給予10萬元、20萬元經費資助;每兩年通報表揚10名“隆中名匠”、50名“隆中工匠”,每人分別一次性獎勵2萬元、5000元。
如何才能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省人大代表、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教授程亞蘭認為,要貼近實際,走實戰和應用的辦學路子。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課本上開機器”,職業教育就會脫離實際;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機床旁、蹲在車間里,精準對接社會發展用工需求,才能培養出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技能強省示范縣創建活動,持續實施“百名優秀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和“百名技工院校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組織各類技能競賽項目,搭設“金藍領”成長階梯,一大批技術精英脫穎而出。去年,我省18個項目、19名選手,入選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
精準用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引擎”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人才興則鄉村興,人氣旺則鄉村旺。
“2011年春節,在我的邀約下,馬嶺村9名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短短7年,昔日落寞的村莊已開啟村民變股東的幸福馬嶺新生活。我們村有氣派別墅、現代大棚,還有老人休養所,山水環繞,如現代版的桃花源。”省人大代表、荊門市京山市羅店鎮馬嶺村黨支部書記張立表示,現在的城里人,往上數三代,不少來自農村,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都有回報家鄉的愿望。要打好“鄉情牌”“鄉愁牌”,念好“招才經”“引智經”,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
“廣大農民群體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受益者,也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因此,必須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省人大代表、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嚴奉憲認為,要完善農村人才教育培訓體系,通過培育前景廣闊的產業項目,構建農民創業團隊,提高本土人才綜合技能,將其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既要壯大土專家、田秀才、種養殖能手等鄉土人才,又要通過傾向性政策吸引外部人才柔性流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引擎和智力支撐。”省人大代表、團省委書記張桂華介紹,2011年以來,我省連續選派7批共716名優秀青年博士,到基層開展服務鍛煉,有效促進了青年人才向艱苦地區、基層一線“靶向”流動,實現經濟、社會和人才效益的“三豐收”。
去年,我省面向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定向招錄選調生,啟動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高標準實施產業特職人才計劃,全方位拓展農業產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為基層選派1600余名各類專家,培養培訓基層一線人才2500多人。并安排2億元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全年新增返鄉創業人員5.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