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新中國已經走過70多年的光輝歷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近兩年來,出版界推出了大量獻禮讀物,可謂百花齊放、繽紛多姿。其中,《新中國:砥礪奮進的七十年》就是這樣一本全面系統地闡述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的通倫理論讀物。自2019年8月上市至今,此書在一年時間內竟重印34次,足以證明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和文化價值。
夜幕降臨,翻開這本國史佳作,70年新中國史詩般的壯麗長卷緩緩拉開,一段段鮮活的歷史漸次浮現在眼前。全書以時間為主軸,從歷史新紀元、過渡時期、艱辛探索、“文化大革命”,講到歷史轉折、市場經濟、全面小康、民族復興,全面梳理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封閉落后走向繁榮富強、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崢嶸歲月。70年恢弘巨變,70年宏偉征程,在作者張士義的筆下舉重若輕,他力求用簡潔的篇幅、精煉的文字、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述歷史、表達觀點、總結成就,實現了深刻性和大眾化相結合。細細品讀下來,我們可以從書中重溫初心、讀出自豪、堅定信心,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一是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優勢是在長期實踐中得來的。在“歷史新紀元”章節中,毛澤東主席親自按動電鈕,升起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中國歷史從此開啟了一個嶄新的偉大時代。新中國成立之初滿目蒼夷、百廢待興,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和挑戰,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歷史性勝利的同時,新中國在成立后三年時間內全面恢復了國民經濟,經濟恢復之快、增長幅度之大,是舉世矚目的。從1954年康藏公路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1959年成功研制中國第一臺大型快速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如今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超級計算機、5G、量子通訊等信息化技術走在世界前列,以及今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舉全國之力,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強壁壘……70多年來,這一個個奇跡不斷在神州大地上演,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正是由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充分發揮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用鮮紅的黨旗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我們要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走自己的路”的堅毅篤定,敢擔當、勇作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二是系統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光輝歷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如今,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歷史任務,認真學習黨史、國史不僅是習總書記對黨員干部的要求,也是我們認識黨情國情的必由之路。長期以來,因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我對黨史、國史的學習趨于碎片化,雖心懷敬畏、常有涉獵,但始終沒有形成系統,停留在管中窺豹的階段。《新中國:砥礪奮進的七十年》給我上了一堂全面系統的新中國歷史課,大大清除了知識盲區,補齊了知識短板。在“歷史新紀元”章節中,我了解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籌建新中國和鞏固新生政權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部署“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對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重大意義;在“歷史轉折”章節中,我理解了1978年開展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對于解放思想、實現歷史轉折的深遠影響,以及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崗村的農民是如何按下紅手印,開啟了全國農村改革大潮的閘門,影響中國農村此后數十年的發展的;在“民族復興”章節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一代代中國人接續奮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歷史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銘記光輝歷史,培養歷史思維,在學習黨史和國史中補足精神之鈣,領悟時代的選擇、人心的向背,汲取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更好地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三是深刻體現了偉大斗爭中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人民的奮斗;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本書化繁為簡,用寥寥數語便清晰地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通過萬眾一心、艱苦卓絕的奮斗,凝聚起偉大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創造了改天換地的奇跡。在抗美援朝時期,全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在經濟基礎非常薄弱的情況下,節衣縮食,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增產節約運動、愛國豐產運動,以充足的物資支援朝鮮前線,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研制“兩彈一星”進程中,廣大研制工作者在我國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面對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武力威脅、核訛詐,把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永久地鐫刻在中國大地上。在改革開放時期,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全面啟動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陸續來到這些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荒灘漁村,“殺出一條血路”,拉開了經濟騰飛的序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在此緊要關頭,又遭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要繼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艱苦奮斗、頑強斗爭,在民族復興的漫漫征途上披荊斬棘、逐夢前行。
(省政協期刊網絡中心 張賢沖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