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綜藝節目《奇葩說》認識的薛兆豐教授,薛教授在《奇葩說》中的辯論很精彩,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的書《薛兆豐經濟學講義》與他在《奇葩說》上的表達內容一脈相承,作為一本中國人寫的經濟學講義,這本書的語言習慣和案例可以說比國外的譯作要親民得多,這也契合了本書的宗旨:讓讀者在生活中做個明白人。
薛兆豐教授能夠讓一個從來都不懂、從來都不碰經濟學的人覺得經濟學有意思,我覺得這本身就很厲害了。個人覺得這本書適合非經濟學專業的初學者讀,重在培養經濟學思維。我不敢妄論書中的理論都是真理,也不敢說它一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質,但是在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選擇時,經濟學給了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帶你快速排除干擾因素,直擊問題的核心。我想,在這一點上,經濟學是有所作為的。
薛教授在《奇葩說》節目中提到的很多內容也體現在他的這本《薛兆豐經濟學講義》中,不要被書名嚇倒,其實書中的表述方式和《奇葩說》上一樣,以至于我在讀書的時候,仿佛有種薛教授在我耳邊講給我聽的錯覺,我都能想象出薛教授在講書中某段話時的語氣和表情。
列舉三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以及我的看法。一是斯密寫下了這樣一段警世恒言:“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這說明市場上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調控著市場,每個人在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卻也在促進這個社會的發展。二是在斯密看來,人是自私的,但也有愛心;愛心只能適用于小圈子,無法延伸到更大的范圍,所以我們只能依靠市場這個陌生人互助的平臺,才能滿足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需求。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場、講規則。斯密的重要建議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計較,過分講究市場規則,也不要在市場上強求陌生人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愛心。三是關于沉沒成本,例如我們看電影,坐在電影院里15分鐘、20分鐘后,就能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雖然電影票已經買了,但如果這部電影不好看的話,最合適的做法就是馬上離開。因為買電影票的錢已經沉沒了,不再是成本。但是有多少人會在電影播到20分鐘時就當機立斷站起來離開呢?沉沒成本的概念也許不少人都知道,但是當我們自己真正面臨著放棄自己的前期投入,甚至可能是巨大的投入時,大家卻又不會像股市中韭菜那樣殺跌,而是希望再繼續持有,觀望一陣,希望能獲得一定的預期收益。
財富的積累是辛苦的,但是財富的失去卻可以是一夜之間。系統的學點經濟知識,用新的知識、新的思路、新的思想不斷充實自己,有助于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同時能夠拓寬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培養分析和判斷事務的能力。通過讀書,能使人體驗生活的精髓,從中獲得啟迪,否則就跟不上形勢,提高不了效率,做不好工作,有可能被時代淘汰。
我想,一本好的書,值得多讀幾遍。
(省政協辦公廳離退休干部處 敬偉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