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東風而知春濃,觀長劍而知器重”是作家徐劍長篇報告文學《大國重器》封面上的一聯題記。“東風”、“長劍”又或是“巨浪”、“長纓”等,從古至今都能成為為大國重器命名的符號,不僅因為這些辭藻在詩詞中意味深長,因為它們是勇往直前的象征,更因為從中滲透出的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情懷。
《大國重器》從親歷者的角度,梳理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從無到有、由兵變軍的歷史,對前后幾代國家領導人、科學家們在這支戰略部隊從籌建到壯大等不同階段的嘔心瀝血、犧牲奉獻都寫得真實感人,而對廣大指戰員、平凡建設者乃至無名英雄的細致描繪,也表明了火箭軍無論前身、此刻或將來,都是國人心之所系、眾望所歸的國之重器。
作為一名火箭軍轉業軍人,我在看這本書時更有不一樣的角度和感觸。軍旅生涯短短幾年,卻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刻痕,我以曾是一名軍人,曾是火箭軍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入伍前,我是一名國防生,國防生依靠地方大學培養,雖不比軍校生艱辛,但也有自己獨特的歷練。
學業結束后的入伍集訓,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在高強度軍事和體能訓練的雙重沖擊下,曾在校園里許下的豪言壯志在那些烈日和血汗灼燒的當下顯得那么空洞,只有廣場上“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學士、碩士、博士,首先是戰士”兩條紅底黃字的醒目條幅刺痛雙目,敲擊著我們靈魂,迫使我們捫心自問:為什么要當兵?
就這樣,我們在“當兵才知道帽徽為什么這樣紅,當兵才知道肩章為什么這樣重,當兵才知道祖國的山河在心中,當兵才知道軍人熱血筑忠誠……”的歌聲里成了真正的軍人,也用行動不斷詮釋著“當兵就要站排頭,當兵就要爭第一”的情懷和信念。
偶爾會聽戰友們調侃著爭論,哪個軍種最苦,哪個單位最累。要我說,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懷念。《大國重器》的作者徐劍同志是導彈工程兵出身,他們駐守深山,為導彈筑巢,經年累月不見天日,沒有享受和清閑,只有風鉆的嘶鳴、來來回回的翻兜車和可能一去不復返的戰友留下的只言片語。也正是這樣一種苦累伴著生死的生活給了作者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斗志,也正是導彈部隊歷史上的名人、偉人和無數普通人,讓徐劍想為他們,也為自己書寫。
時至今日,從“二炮”到“火箭軍”,由兵變軍也已經過去了五個年頭。從那時起,火箭軍開啟了新的征程,徐劍的《大國重器》所展現的并不是“東風”和“長劍”等型號戰略導彈,而是全體官兵“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風骨,是“居深山、護國寶,愛本職、壯國威”的紅川精神,是“扎根、過硬、奮斗、奉獻”的高原火箭兵精神,更是火箭軍自上而下傳承多年的礪劍精神。
(省政協辦公廳行政處 胡佳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