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要讓人迎面就能感受到年輕干部應有的清澈和純粹。我從事部隊政治工作30多年,如何讓青年官兵永葆清澈和純粹,是我的終生課題。最近,我們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赴新疆邊防,到陳祥榕烈士生前所在部隊開展“城連共建”活動,走訪“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發聲地”,感受頗深。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論黨的青年工作》的感悟,談幾點關于青年工作的體會。
“清澈的愛”源自清澈的信仰。信仰是管根本、管長遠的東西。陳祥榕的“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就源自信仰,他從小就喜歡聽當地的革命故事,年幼時就播下報效國家的種子。福建屏南的陳祥榕紀念館里,有本他13歲時寫的日記本,里面寫道:“祖國有邊疆,邊疆有雪山,雪山上有我們的解放軍叔叔。他們站在那里,就是界碑。”正是這種自幼扎根的家國情懷,才讓他萌生了遠赴雪域高原衛國戍邊的念想。這種純粹的、不含雜質的信仰,宛如熾熱的火種,一經點燃就會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必須不斷改進思政教育方式,旗幟鮮明講好新時代的信仰故事,才能讓年輕一代永葆這份清澈。
“清澈的愛”源自清澈的環境。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環境對人格修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陳祥榕入伍后,在喀喇昆侖精神的感染下,思想得到升華,由此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誓言。他犧牲后,家人在遺物中找到一封寫給他媽媽的信,信中寫道:“這里的雪山冰河壯美極了,兒子會守護好每一寸國土。”好的環境可以塑造人、滋養人,不好的環境則會銷蝕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價值觀形成的“拔節孕穗”關鍵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毛澤東同志當年告誡:“帝國主義說,對我們的第一代、第二代沒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樣,有希望。帝國主義的話講得靈不靈?我不希望它靈,但也可能靈。”習近平總書記也引用過這段話提醒我們:“現在算起來,在校高校學生大概就處在第三代、第四代這個范圍,以后還有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十幾代、幾十代人的問題。爭奪青少年的斗爭是長期的、嚴峻的,我們不能輸,也輸不起。”我們有責任創造凈化清澈的環境,讓青年在清朗、健康的社會氛圍中茁壯成長,讓“清澈的愛”獲得更純潔的社會土壤。
“清澈的愛”要有清澈的家風。陳祥榕的成長深受家庭熏陶。入伍前,媽媽叮囑他“要守紀律,刻苦訓練,再苦也不能當逃兵”。陳祥榕犧牲后,部隊問她有什么要求時,英雄的母親只說了一句話:“我沒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兒子在戰斗的時候勇不勇敢?”后來,部隊給陳祥榕一家送上筆和紙,請他們再次考慮,把需要部隊解決的問題寫下來,“什么要求都可以提”。一夜過去,陳祥榕的姐姐陳巧釵代表全家把紙交還。打開,仍是一張干干凈凈、只字未寫的白紙。白紙無字,卻寫滿了“清澈的愛”。青年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往往都是在家里扣下的。“萬金之重不抵家風之正”,必須把家風建設擺在“國之大者”的高度,將“清澈的愛”融入家風家教,從源頭引導青年培塑純潔靈魂,讓“清澈的愛”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委員、委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大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