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7世紀的萬里茶道,不僅是繼絲綢之路之后亞歐國家互通有無的又一條商貿大道,更是促進亞歐各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湖北赤壁市的羊樓洞是萬里茶道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俄茶葉貿易中發揮著作用。原產于羊樓洞的赤壁青磚茶,抓住了萬里茶道的發展機遇,產生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茶經濟流”“最大的茶交易額”“最大的茶稅收”“最大的茶人口”,成為萬里茶道上共建互聯、合作共贏的重要紐帶。
●澶淵之盟與茶馬互市
遠在唐代,赤壁就被朝廷辟為“園戶”,宋代被定為“榷茶”之地。宋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和遼在經過二十五年戰爭之后,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根據和約內容,宋遼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此后,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朝廷大興茶馬互市,主要運銷散茶和餅茶,內地與蒙古草原地區的茶馬互市由此繁盛。
在中國古代,茶葉一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地位舉足輕重。朝廷以茶葉與蒙、藏、疆地區交換馬匹,組建精良的騎兵部隊以充國用,所以“茶馬互市”是朝廷用來“以茶撫邊”“以茶制邊”和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政治手段,不僅關乎邊疆穩定,也影響到國運盛衰。專供蒙、藏、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茶葉被稱為“邊茶”。
據1939年《茶訊》第3期《磚茶貿易今昔談》一文記載:“磚茶的生產,始于唐、宋時代,古名餅茶。宋時的茶馬政策,就是以中土的茶,換塞外的馬,當時所稱的茶,便是磚茶,其產地多在長江流域。”可見,磚茶的產生,正是古人為了茶葉長途運輸的需要而制造的一種緊壓茶。
著名茶文化專家傅宏鎮先生(1901—1966)在《兩湖茶業之史的研究》一文中記述:“宋元豐年間,西戎馬市,尤以磚茶為主,而此種磚茶之制造,以湖廣福建為策源地,即宋代宮中貢品之龍鳳茶”。
據《蒲圻志》(海天出版社1986版)記載:“宋景德年間(1004—1007),(蒲圻)已有成批的茶葉運往邊疆,在張家口與蒙古一帶進行茶馬交易。”據河北《萬全縣志》記載:“宋代景德年中葉(1006年左右),官府以兩湖餅茶與蒙古進行茶馬交易,并以張家口為蒙漢‘互市之所’。”
“澶淵之盟”讓赤壁茶走進邊疆地區,走進“茶馬互市”。宋景德年間也是赤壁茶成為“邊銷茶”有確切記載的開始。
●赤壁青磚茶的演變
有人說,青磚茶是中國茶葉生產和貿易中的一個奇跡。它有著特殊的形狀,有著漫長的演變過程,有獨特的飲用功效,更有神奇的社會功能。所以,一塊磚茶不僅是一種純粹的茶葉,更沉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1946年《邊疆建設》第1卷第1期上刊登冰潔撰寫的《漫談茶磚》記述:“所謂磚茶,就是把普通茶葉用強力的壓縮器,壓成像磚那樣的堅硬薄板,但是并不像磚那樣脆弱,其硬度除非用鋸以外簡直無他法切開,因為普通的茶葉蓬蓬松松,搬運至感不便,于是把它壓成茶磚自可免去這種麻煩。”
《宋史·食貨志·下五·茶上》載:“茶葉主要品種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這里所謂的“片茶”,就是將茶葉蒸后壓成餅狀,即今青磚茶之雛形。傅宏鎮先生還以宋代陶穀《清異錄》中“顯德初,大理徐恪,見貽卿信鋌子茶,茶面印文,曰玉蟬膏,又一種曰清風使”為證,指出:“摶茶為錠,即今磚茶也。”
由此可見,赤壁青磚茶是由唐、宋時代的餅茶演變而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知名的雛形,那就是明代的“帽盒茶”。帽盒茶,是指外形酷似圓柱狀之茶。明洪武元年(1368年),何氏家族自江西修水遷至咸寧柏墩,因地寡人多,遂制茶販茶為業。何氏家族摸索出了茶葉發酵的原理,始創了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并迅速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茶葉品類。明永樂年間,羊樓洞的制茶業已相當發達,為了降低運費、減少損耗和便于長途運輸,于是改進了制茶工藝,改變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粘合成餅狀的辦法,初制后的茶葉還要經過揀篩、蒸汽加熱,再壓制成圓柱形狀的帽盒茶,呈現出青磚茶的雛形。據《羊樓洞之磚茶制造與運銷》一文記載:“最初在羊樓洞通行簍裝之茶,用腳踐壓,每簍重七斤半,合三簍為一串,以驢馬裝運至張家口、綏遠一帶,轉裝駱駝,運銷外蒙等地。惟當時因壓力不足,茶身松散,體積膨大,不特運輸困難,且對游牧為生之蒙人,攜帶頗感不便,后經茶商逐漸改進,始成今日之磚茶。”羊樓洞也因此成為鄂湘贛三省交界處茶葉產銷集散中心。到乾隆年間,蒲圻羊樓洞一帶,每年可生產邊銷帽盒茶十萬盒、八十萬斤。后來由于長途運輸和儲存的需要,帽盒茶被進一步改進為現在的磚茶。
青磚茶的壓制設備也有一個演變過程。手工杠桿壓制青磚茶,方法是“置茶于蒸籠上,架鍋上蒸之,蒸畢傾入斗模內,置壓榨器中,借杠桿之力,壓成磚形,隨即脫模置放室內,任其自干,數日后即可裝箱起運”。清咸豐年間,青磚茶生產開始使用螺旋式壓制方法,制成的磚茶更為緊密結實。
1861年,漢口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俄國人在羊樓洞建立了磚茶工廠,進一步改良中國壓制磚茶方法,改用蒸汽壓力機。這是中國最早的機制磚茶。
激烈的競爭和外來的科技刺激著羊樓洞制茶技術的不斷進步。1897年《農學報》有記載:“在當時嚴酷的形勢下,湖北的晉商茶廠為了增加自己與洋人的競爭力,不得不以較為先進的設備來改善自己的制茶手段,提高其生產和加工效益之水平。光緒十九年前后,晉商便開始使用氣壓機和水壓機制磚茶,并于光緒二十三年購進英國怡維生公司生產的烘干機,焙制散茶,色味俱佳。”在羊樓洞茶商自覺改良加工設備的同時,清朝政府也在極力推動制造技術改造。《武漢通史·晚清卷》記載:“在張之洞贊助下,商辦機器焙茶公司于1898年在漢口成立……同年,中國第一部茶葉壓機運到羊樓洞茶區開工制茶。”1900年,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漢陽周恒順爐冶坊為長盛川磚茶廠改制蒸汽壓茶機,從江南制造局和湖北槍炮廠聘來兩名技師(胡尊五、胡幼卿父子),又從上海購進一臺蒸汽發動機和幾臺機床,擴充后的周恒順機器廠為長盛川磚茶廠仿制成套茶磚機多臺。自此,羊樓洞機制磚茶生產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制茶業真正進入近代工業水平。
●萬里茶道上的“生命之茶”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青磚茶是蒙古牧民不可缺少的日常食品。北方高寒,多以肉食,“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青磚茶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動物脂肪的分解,而且可以補充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營養成分,以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成為北方草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萬里茶道上的“生命之茶”。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羊樓洞的餅茶、帽盒茶和磚茶通過萬里茶道大量運銷到俄國。特別是1727年之后,這條茶葉之路變得更加繁榮。俄商與羊樓洞的關系,大致以1861年為界,分為前后兩時期。前期主要是間接經營茶葉,即通過晉商販磚茶到恰克圖銷往本國;后期是直接經營,在羊樓洞設莊辦廠制茶,主要生產米磚茶、青磚茶、小京磚,運往俄國國內銷售。
張家口是萬里茶道上著名的“東口”,從這里經張庫大道(張家口至庫倫)的茶葉亦稱為“東口茶”。清末民初,羊樓洞的三玉川、興商、長裕川、義興、聚興順、天順長等晉商茶號生產二七、三六磚茶就是專銷張家口的,所以這兩款磚茶也稱“東口茶”。張家口作為內地貨物運銷庫倫的主要中轉集散地,磚茶是銷項最廣的。據1925年《實業雜志(張家口)》第1卷第1期刊登的《本區:磚茶暢銷中之售價一覽》記載:“本埠磚茶商自庫蒙銷路暢旺以來,口地外路商及庫倫莊、京莊外館等,皆有大宗之買進,茶商銷項驟增,營業亦形轉泰。茲將其各貨售價,就訪問者記載于下。(洞三六磚茶)每箱售價銀十一兩,(洞二七磚茶)每箱售價銀十一兩五,(司二七磚茶)每箱十兩零五,(司三六磚茶)每箱十兩,(次三六磚茶)每箱九兩,(次二七磚茶)每箱九兩三,(大紅片磚茶)每箱七兩。”由此可見,青磚茶在口外的價格,按產地有所差異,其中羊樓洞出產的售價最高,羊樓司出產的次之,柏墩、聶市出產的又次之。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西北部的殺虎口,即西口,為山西省諸長城關口。史料記載,明清時期,赤壁青磚茶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其中“二七”“三九”青磚銷往西北各地,以殺虎口為出關地,所以這兩款磚茶被統稱為“西口茶”。清代山西旅蒙最大商號“大盛魁”開辦的“大玉川”茶莊(后改名三玉川),其總號設在山西祁縣,在湖北赤壁羊樓洞亦辦有分號。由大盛魁“三玉川”、何氏“長盛川”和渠家“長裕川”茶莊壓制的青磚茶,最初都壓印有“川”字牌號標記,它在蒙古族牧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譽。“川”字印記被蒙古族牧民視作“好茶”的通用標識,所以長期以來,羊樓洞的二百多家茶莊,紛紛把“川”字標記作為壓制茶磚的模具,一直沿用至今。
青磚茶由萬里茶道傳入蒙古地區,并逐漸在人們生活中壓倒群雄,迅速得寵于蒙古族牧民。正因為磚茶在蒙古人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磚茶還一度代替蒙古的貨幣,在蒙古族聚居區通行百年之久。
清朝康熙年間,一些內地商人深入蒙古腹地經商,攜茶、糧食、布匹及其他日雜用品紛至沓來,交易蒙古的各種物產。除用米、布直接易皮毛以外,其余雜物均以磚茶定其價值。磚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別。所謂“二四”者,即每箱可裝二十四塊磚茶,價值約三十三銀元,每塊磚茶重五斤半,價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則每塊約價值六角左右,當做一元幣通行。有時,磚茶價值急劇提升,商人們深入更偏辟的地區,便可以用較少的茶,換取較多的畜產品。以一塊磚茶換一只羊或一頭牛的事屢見不鮮。“漢人赴蒙經商,須在札爾古齊衙門領取經商執照,最高價格為六箱半磚茶,合近100個盧布。”住店、吃飯也用磚茶付賬。“庫倫一間客房連飯費一晝夜付一塊磚茶,合60—65銀戈比。”“外蒙無貨幣,用磚茶計值,縱極貧之家,不能一日無茶也。”明太祖時期的比價是“凡上馬每匹四十斤,中馬三十斤,下馬二十斤”,朝廷“榷茶官辦”茶馬貿易中的利潤極大。而到了明成祖時期,比價變成了“上馬給茶八十斤,中馬六十斤,下馬四十斤”。民間也有以茶易貨的做法,通常一塊茶磚可換一只羊,三塊茶磚可換一匹馬,十塊茶磚可換一峰駱駝。
根據《中外經濟周刊》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四日的調查:“歸化城磚茶種類甚繁,而銷行最多者為二四磚茶、三九磚茶、米磚茶三種。二四磚茶每箱二十四塊,每箱售價十八兩五錢,內蒙古人之行商者多購之。三九磚茶,每箱三十九塊,每箱售價十七兩五錢,外蒙銷售最多,新疆次之。米磚茶每箱七十二塊,每箱售價二十三兩五錢,系由漢口興商磚茶公司以機器壓造而成,新疆伊犁一帶纏回(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消費最多。其中三九磚茶銷數最多,約占十分之七。”
歸化城地處北方要沖,是通往新疆與外蒙及俄羅斯的交通中樞,也是西北貿易總匯。由歸化販運新疆、外蒙之貨,以羊樓洞產的米心(米磚茶)以及二四磚茶、三九磚茶為大宗。貨物往來均用駱駝載運,每年舊歷九月至翌年三月,駱駝成隊往來。
●羊樓洞古鎮產生多個知名茶葉品牌
湖北省赤壁市的羊樓洞,不僅是赤壁青磚茶的原產地,也是國際茶葉委員會公認的“世界茶業第一古鎮”,更是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源頭。它在中俄茶葉貿易與文化交流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羊樓洞茶區從來就不是一個行政區劃,而是一個經濟地理范疇。1939年《貿易半月刊》第1卷第4期《羊樓洞磚茶之制造與運銷》一文記載:“羊樓洞之茶,系指鄂南蒲圻、崇陽、通山、通城、咸寧等縣以及湘北臨湘一帶所產之茶而言。羊樓洞初不過蒲圻縣屬之一小鎮,東與崇陽、通山為鄰,南距通城不及百里,西接湖南臨湘縣境,而地處中樞,制茶又早,顧歷為制茶中心。且以該地所產茶葉品質最佳,臨近各地之茶,雖品質較遜,且不在羊樓洞制造,然亦假借其名,以廣招徠,積沿迄今,因以成名。”羊樓洞茶區,包括鄂南、湘北、贛西的十多個縣域。咸豐五年(1855年),清政府在羊樓洞設立厘金專局,在周邊產茶縣鎮設有柏墩、通山、崇陽、島口、楊芳林五局,并在馬橋、新店、富有、蝦蟆嶺、沙坪等運銷節點上設有五個分卡,后來又在沿江地區添設了富池口、金口、武泰閘、寶塔洲、樊口五個稅卡。正是由于羊樓洞周邊三省十多個茶鎮集群,構成了明清時期全國最大的農村商貿特區和國內外著名的茶葉貿易集散與制造中心。
清咸豐末年(1861年),俄商巴提耶夫和巴洛夫兄弟深入羊樓洞等地,開設阜昌茶莊。清同治二年(1863年),俄商李特維諾夫也來華投資,在羊樓洞興辦了“順豐磚茶廠”,他們改良壓制磚茶方法,將德國蒸汽機火車頭拉到羊樓洞,進行拆卸和拼裝后,將蒸汽機部分用于蒸茶和烘茶,并以其動力設備壓制磚茶。為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變革,俄商將火車頭圖案刻印在茶磚上,相傳這便是今日湖北趙李橋茶廠以“火車頭”圖案為米磚茶商標的緣起。當然,這一創舉業開創了中國近代第一個茶業工廠,它是湖北近代工業的重要開端,也是中國近代制茶業之始。隨后幾年,俄商又先后在羊樓洞開設了“阜昌”“新泰”等8家磚茶廠。羊樓洞茶業鼎盛期,一時煙囪林立、車水馬龍,常住人口達4萬多人,從事茶業生產人員近2萬人。
大量山西商人、廣東商人、英國商人、俄國商人紛紛在羊樓洞設莊制茶,一時誕生了二百余家制茶莊號、洋行或商標。湖北赤壁的趙李橋茶廠“川”字商標,是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界的第一個中華老字號,也是名副其實的百年品牌。如今草原大部分牧民仍然按照老傳統,喜歡喝“川”字青磚茶。以羊樓洞古鎮命名的“羊樓洞茶業”,作為赤壁青磚茶龍頭企業,打造了中部地區聞名遐邇的“羊樓洞磚茶文化產業園”。“北有大盛魁,南有長盛川”,在俄蒙商旅心中享有尊崇地位的“長盛川”茶號至今仍活躍在萬里茶道茶葉貿易中,并在新時代不斷發展壯大,外拓至三峽地區,成為宜昌市青磚茶生產的龍頭企業。
●融入“一帶一路”的傳承與挑戰
赤壁青磚茶,作為中俄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類,既承載著數個世紀以來豐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涵養,又肩負著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弘揚中華茶文化的時代使命。
赤壁青磚茶在內蒙古歷經數百年,風云變幻,幾經滄桑,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優勢。目前在內蒙古地區茶葉銷售中仍然占有70%左右的份額,在通遼市,還占有90%以上的份額。
赤壁青磚茶產業在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中一步一步走向復興。“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保護名錄;“赤壁市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行列;2015國際茶業大會、2019“一帶一路”國際茶產業發展論壇暨第五屆中國茶業大會、2020“一帶一路”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大會相繼在赤壁召開……這些,都是赤壁磚茶產業借“一帶一路”契機得以復興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羊樓洞以“和”為主題的青磚茶,被作為國禮對外贈送,兩次被外交部向全球推介。2019年,赤壁青磚茶被確定為世界軍人運動會指定用茶。
當前,赤壁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發展青磚茶產業。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不斷加強赤壁青磚茶公共品牌宣傳力度,組建了赤壁青磚茶產業發展集團,成立了赤壁青磚茶研究院,設立了湖北省黑茶檢測檢驗中心,啟動了生態智慧茶園建設。通過媒體廣告、展會、體驗店、文化宣講和品牌推介會等途徑讓廣大消費者知曉青磚茶原產地和著名子品牌,了解其歷史文化淵源和主要功效。同時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加強新產品研發,推出一批便捷、時尚、低氟的青磚茶產品,讓赤壁青磚茶成為萬里茶道沿線老百姓的放心茶、健康茶、口糧茶。
2013年金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傳承并升華了古老的絲綢之路精神,充分體現了和平、交流、包容、合作、共贏的時代精神。在新時代,赤壁青磚茶將努力作為、傳承創新、開拓進取,積極融入萬里茶道文化和經貿交流,融入“一帶一路”,努力走好“一帶一路”,以青磚茶為媒,積極推動沿線國家和世界人民和平發展、共同繁榮,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輝煌作出應有貢獻。
(赤壁市政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