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史表明,準確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關系到長期發展的國運,誰能引領科技革命,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甚至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
■“十五五”規劃是我國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銜接規劃,未來五年“六期”特征明顯:增長態勢穩健向好期、貿易斗爭戰略相持期、深化改革攻堅成效期、市場連通效能提升期、科技產業加快融合期、增強國力關鍵沖刺期。
■湖北處在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方的樞紐之地,是萬里長江的“龍腰”和“中部之中”。湖北具有“合縱連橫壯龍腰”的獨特區位優勢,在全國經濟版圖中具有重要位置,加快建成支點就是在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盤棋上落定關鍵一步“好棋”。
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奔涌旖ǔ芍胁康貐^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湖北的一面大旗。這要求湖北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謀劃高質量發展,以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主動作為,奮力書寫加快建成支點的優異答卷。
敏銳把握國際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
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時期,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正在取得顛覆性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新工業革命,推動重塑全球創新版圖、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開展,生產、交易和消費中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界限趨于淡化,將全球產業發展推向新高度。西方發達國家競相提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流”“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方案,給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帶來沖擊??萍几锩厮車H力量格局,正帶來大國競爭博弈格局和國家經濟實力比拼的大變化。
世界經濟史表明,準確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關系到長期發展的國運,誰能引領科技革命,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甚至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目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呈現出以下顯著特征:大國關系調整帶來國際局勢深層次變化,中國仍是全球產業鏈中心和世界經濟主要引擎;AI加速帶動萬億級產業賽道,新科技革命和新工業革命交疊重塑全球創新藍圖;全球貿易體系面臨大分化、大重組,貿易斗爭進入拉鋸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陣營化傾向更為明顯;全球能源和關鍵礦產資源格局加快重塑。
中國正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敏銳把握國際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順應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深刻認識現階段的發展特征和要求
是明確發展任務、保持戰略定力的重要前提
“十五五”規劃是我國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銜接規劃。具體而言,這個時期有這么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增長態勢穩健向好期。我國有效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迎難而上,“穩”的態勢持續,“進”的步伐堅定,“新”的動能累積,“暢”的循環改善。我國經濟增速持續領先世界主要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30%。中國經濟大船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破浪前行,奠定了十五五發展的主基調。
二是貿易斗爭戰略相持期。當前,全球貿易額增長緩慢,產業鏈地理半徑明顯縮短,受逆全球化思潮等因素交織影響,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中美貿易斗爭演變為科技創新、基礎研究、產業生態等全維度博弈。在貿易斗爭戰略相持階段,我國將在經濟、科技、金融、外交等多維度采取對等反制的堅定策略。
三是深化改革攻堅成效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到2029年完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我國改革領域將從體制外增量部分延伸到體制內存量部分、從產業鏈下游的商品市場延伸到產業鏈上游的要素市場,改革重點從“做大蛋糕”延伸到“分好蛋糕”,從“明確責任”延伸到“用好權力”。
四是市場連通效能提升期。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我國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出“五統一、一開放”要求,把市場規模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對外開放格局從沿海開放為主轉變為全域協同開放,注重推動貿易雙向平衡,著眼于規則、規制、體制、機制的開放。
五是科技產業加快融合期。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創新驅動能力,是決定國力之爭的勝負手。我國強調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聚力關鍵領域原始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六是增強國力關鍵沖刺期。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國際標準的高收入水平門檻。要實現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必須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切實擔負好歷史性使命責任
把握支點的“天元”之重、“杠桿”之力、“定音”之功
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蘊含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的戰略考量,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一以貫之的諄諄囑托和殷切期望,是湖北必須堅決完成的戰略任務,必須切實擔負好的歷史性使命責任。
“支點”是事關戰略全局的支撐點、撬動點、制高點、關鍵點?!爸匾獞鹇灾c”充分體現在全國一盤棋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重要意義,要求湖北擔當中部地區崛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引領力量。實踐證明,支點論是指引湖北發展昂揚向上的定海神針。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湖北經濟韌性最強、跨越進位最快的時期,GDP先后邁過3萬億、4萬億、5萬億、6萬億大關,成為穩居全國第7位的經濟大省。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站在全局看支點,以勇挑大梁的使命感責任感,滿懷信心加快建成支點。
從“下好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認識支點的“天元”之重。湖北處在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方的樞紐之地,是萬里長江的“龍腰”和“中部之中”。湖北具有“合縱連橫壯龍腰”的獨特區位優勢,在全國經濟版圖中具有重要位置,加快建成支點就是在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盤棋上落定關鍵一步“好棋”。
從“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的均衡觀認識支點的“杠桿”之力。支點的要義不僅在于地理區位和發展規模,更在于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關鍵點、著力點、增長點。從省域層次的“金三角”到區域層次的“中三角”,再到全域層次的內陸開放新高地,要不斷增強“杠桿力”。
從“十個指頭彈鋼琴”的協同觀認識支點的“定音”之功。作為支點,要在發展上快于、強于、好于其他地區,以一域之精彩在區域、全域發展中唱響自己的聲音,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包容性。各級領導干部要心中有“譜”、胸中有“數”,對標經濟大省重任,彈好“主音鍵”,奏好高質量發展交響曲中的重要樂章。
堅定志存高遠、一飛沖天的信心
續寫經濟大省挑大梁在湖北的生動實踐
加快建成支點,是經濟大省挑大梁在湖北的生動實踐。要樹立建成支點,荊楚有責的支點擔當,堅定志存高遠、一飛沖天的支點信心,聚力書寫敢為人先、勇擔重任的支點答卷。
圍繞“牢記囑托,荊楚有為”,構建加快建成戰略支點的總體規劃。制定“1+N”總體規劃體系,以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努力把區位、資源、要素、產業、改革、開放紅利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建成經濟更協調、動能更強勁、市場更統一、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機制更科學的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
圍繞“核心技術,源頭突破”,增強創新支點“金字招牌”的效能。高水平建設“兩個中心”,即建好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爭取東湖綜合性獲批列入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序列。深化科產融合,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5年再倍增,科技創新指數躋身全國前列。打造創新山峰,高標準建設世界光谷、中國車谷,支持宜昌、襄陽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圍繞“強化支柱,超前布局”,打造產業支點“根深葉茂”的優勢。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建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蝶變煥新,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新技術,促進新一代汽車、綠色石化等千億產業迭代升級。超前發展未來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智產業集群。
圍繞“縱橫交匯,賦能升級”,提升開放支點“熱火朝天”的動能。以開放促改革,積極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樞紐能級,用足雙機場的聯動優勢,促進長江大通道提速提質。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發揮數字化、智能化的賦能效應、倍乘效應,推進產品、服務走出去,國際投資、技術、人才引進來。
圍繞“黃金水道,綠色家園”,提高生態支點“山靈水秀”的顏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現代產業密集帶、新型城鎮連綿帶和生態文明示范帶三大主題建好湖北長江經濟帶。做好“兩山”文章,探索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形成綠色產業體系,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現代能源體系和綠色引擎。提速“雙碳”行動,在全國率先打通“電+碳+金融”三大市場。
圍繞“文化力量,民族精神”,涵育文化支點“故土流風”的底蘊。傳承海納百川、兼并包容的古荊楚文化特色,以文化人,以文促融。弘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近代荊楚革命文化本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塑造守正創新、開放包容的新時代荊楚文化底色,以文促創,以創弘文。加快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示范區,打造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圍繞“幸福城市,美麗鄉村”,實現聯動支點“國泰民安”的夢想。促進省域經濟提能升級,完善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機制,縱深推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融通“中三角”,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百強縣進位、千億縣擴容、萬企進萬村行動。建成文明和諧美麗家園展示區、美麗中國先行區。
(作者系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漢大學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