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理論研究

搭建協商民主大平臺   推進協商民主新發展

2016-09-09 15:28:15  
字體大小:【



    近年來,保康縣政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湖北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決定》、襄陽市委《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實施意見》頒布以后,我們堅持以貫徹省、市委政協會議精神和《決定》、《實施意見》精神為主線,緊密聯系我縣民主政治建設和轉型發展的實際,建立健全制度機制,落實關鍵措施,創新工作方式,深入推進協商民主制度化發展,開創了協商民主工作新局面。

 

    一、用制度規范協商程序。實踐中,我們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推進制度創新,保證協商民主規范化、程序化。縣委高度協商民主制度建設,2014年,習總書記在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發表以后,縣委在全市率先出臺了《關于加強協商民主工作的意見》。2015年,省委、市委政協工作會議相繼召開后,縣委積極籌備,精心組織,及時召開縣委政協工作會議,縣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決定》。每年縣委會同政府、政協提出協商議題。每年縣委批轉印發政協協商工作要點。每次議政性常委會,縣委書記、縣長必到。常委會進行表決,形成建議案。建議案落實,由縣委交辦,政府常委會研究落實。每年年底以書面方式向政協答復落實情況。

 

    二、用機制落實協商成果。為更好地發揮協商作用,縣政協建立協商成果落實機制,確保協商成果落到實處,有力促進了協商民主。

 

    一是全會發言轉化機制。對委員在政協全會上的發言,召開主席會議專題研究,采用“三個一批”的方式及時有效轉化委員大會發言。將委員對文化建設、法制建設、生態旅游、旅游交通、作風建設方面的意見建議,作為新一年政協常委會、專委會、活動組、聯絡處專題調研、視察監督、資政建言課題內容進行轉化一批;將委員發言內容轉化提案,由提案委審查,經立案后交縣政府,由縣政府、縣政協召開提案交辦會議轉化一批;將委員發言內容轉化為社情民意,擇優以《各界反映》編發,送有關分管領導和主管部門作為決策和實施的參考依據轉化一批。

 

    二是提案、意見落實機制。縣委、縣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縣政協制定了《提案和提案辦理工作暫行辦法》。近年來,引導政協委員圍繞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調查研究,撰寫提案,議政建言,共提出提案600余件。建立完善重點提案督促辦理、領導領銜辦理和協商辦理制度,推行提案內容、辦理過程、辦理結果、考核評議、評議結果“五公開”,推進提案辦理協商與界別協商的有機結合,完善同類提案集中協商,加強難點提案反復協商,促進各辦理單位落實辦理責任,提高提案合格率、落實率、辦復率。

 

    三是社情民意反映、辦理、反饋工作機制。在后坪鎮召開現場會,規范社情民意采集撰寫、報送反映、批示交辦、辦理督辦、反饋回復等五大環節,建立政協社情民意反映、辦理、反饋“一條龍”的工作鏈條。幾年來,共征集社情民意1000余件,編發《各界反映》280余期,縣委、縣政府領導簽批達180余篇次,《基層建議為社區摘牌減負》、《基層對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有“十盼”》等一批質量較高的社情民意得到省委領導批示,一大批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經過政協委員反映后,得到了重視和解決,受到基層群眾的稱贊和擁護。

 

    四是工作落實“三制”。建立主席會議成員工作備案制,政協常委“雙評”制,專委會、聯絡處、活動組工作目標考核制,分層推進抓落實。對主席會議成員主抓和分管工作一月一安排,一月一總結,一月一份備案錄,強化落實過程管理,逐事逐項推進落實。建立政協各專委會負責人、活動組長、聯絡處主任評議政協常委,政協常委評議各專委會負責人、活動組長、聯絡處主任雙向評議機制,進一步強化政協常委核心層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激發政協各專委會、活動組、聯絡處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政協聯絡處、活動組、專委會,每年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計劃進行目標考核,定期檢查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年底硬賬硬結,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上臺階。

 

    三、用素質提升協商能力。要推進協商民主,必須提高委員的素質和能力。為此,我們著力加強能力素質建設。

 

    一是開展委員大培訓。先后邀請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卞晉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東來保康,對委員進行培訓。組織政協干部和政協委員參加全國及省、市政協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提升能力素質。

 

    二是開展“三個一”大建設。要求全體政協委員當好一只領頭雁,發揮帶頭作用;當好一盞照明燈,發揮帶領作用;當好一支麥克風,發揮代表作用。引導工商聯界、經濟界政協委員扎實推進委員創業,全縣創辦“縣政協委員創業基地”16家、“縣政協委員創業園”27家,網絡8萬余名城鄉群眾共同致富。委員在創業中協商建言,在建言中促進創業。在機關事業單位中的政協委員中創建“委員示范崗”,亮委員身份、亮工作標準、亮工作實績、接受群眾評議,引導委員立足本職爭先進,服務中心獻良策,代表群眾建真言。

 

    三是聯系群眾形成大網絡。在委員中普遍實行了聯系群眾“151”制度,即每1名政協委員聯系5名界別群眾,每年走訪10名社會群眾。全縣198名政協委員與2000余名群眾建立固定聯系,夯實了協商辦事的群眾基礎。全縣政協委員提政治把握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聯系群眾能力、協作共事能力不斷提升,協商謀事,議政建言蔚成風氣。

 

    四、用作為彰顯協商價值。堅持在決策之前進行調研式協商,在落實過程中進行視察式協商,在重點事項和民生問題上進行民意式協商,先后就“打造都市襄陽后園、建設綠色襄陽示范區”、保康生態文明建設、保康生態旅游試驗區、楚文化開發與保護、精準扶貧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協商建言,形成了20份調研報告,縣政協每年向縣委提交建議案,提出前瞻性意見,助推全縣形成了以生態旅游為龍頭的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格局。特別是關于沮水流域保護的調研協商,引起了省政協的重視,省政協組織地質、水文、礦產、文化、文物專家來保康調研視察。市、縣分別出臺沮水流域保護的意見措施,沮水流域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得到加強。

 

    探索民主監督的新模式,把政協民主監督與黨內監督、行政監督、經濟監督、司法監督、干部人事監督、輿論監督融匯貫通,形成“1+6”協商監督新方式,實施專題監督、委派監督。有計劃地向農業局、衛計局、糧食局等單位委派民主監督員,針對各個單位不同情況確定的監督主題,各民主監督小組通過走訪、調查、視察、座談、問卷、參加受派單位相關會議等多種方法,掌握動態,發現問題,提出民主監督建議書,幫助部門和單位改進工作、轉變作風、推進落實。保康跨越發展、轉型發展的可喜成績中凝聚了政協協商民主的智慧和心血。


(保康縣政協研究室  王俊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