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系一般意義上由兩個層級構成,即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體系和政治治理制度體系。其中,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體系是核心,由國家國體和政體的法理規定,具有牢固的穩定性;政治治理制度體系則是形式和手段,是體現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內在要求的實踐活動。在社會政治活動中,基本治理制度體系是實現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主導形式,為我國當前政治治理的主要領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性。
在我國地方政治社會實踐中,人們常常難以分清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治理制度體系,凡涉及到政治體制改革,就簡單地與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聯想到一起,因而造成了一方面感受到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突破和系統推進的窘境。因此,繼續深化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積極穩步地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本治理體系,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實現的形式、手段和路徑上找到改革的領域、重點和方法,從而實現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強大的政治功能和優勢。
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積極穩步地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本治理體系需要系統設計,其重點體現在七個領域:①.建立嚴密的選舉法律制度及執行體系。嚴肅人大選舉制度、黨內選舉制度、基層自治直接選舉制度以及政協委員推舉制度等,從而形成以人大選舉制度為主體的中國特色選舉制度及嚴密執行體系,鞏固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確保人民意志得到充分實現,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當家作主。同時,穩妥地擴展基層直接選舉的層級和范圍。②.科學地建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專門機構的重要作用,支持基層廣泛的協商民主,逐步實現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法制化,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政協支撐、國家機關支持、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協商民主常態化,發揮協商民主制度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③.繼續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以提升政府效能為目標,繼續深化政府職能轉變,依法確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責任邊界。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激發市場、社會活力。繼續推進大部制改革和地方部門改革,精簡機構、整合資源、提升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試點推進地方行政層級優化,條件具備的地方逐步實現省直管縣,遵循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規律,結合地方實際穩妥進行行政區劃設置。區分公共事業領域和事業單位性質,政府主導公共事業、公共服務等領域,在確保基本保障的基礎上,堅持公平公正原則,逐步放活市場、社會資源,其他社會領域依法全面開放。④.堅持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改進基層黨組織領導方式,正確處理地方政府與基層自治組織關系,堅持為基層組織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尊重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民主權利。加強城鄉社區治理,構建政府支持、自治組織主導、社會組織協同、人民群眾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滿足群眾對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基本需要。城鄉企事業單位要尊重職工的民主權利,發揮好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各種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內部民主管理模式。 ⑤.堅持推進依法治國。正確處理好民主與法治的關系,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意識、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繼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科學立法,豐富和完善我國法律體系。深入推進審判、檢察等制度體系改革,以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司法渠道。堅持司法為民、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為建立健康有序的和諧社會提供法治保障。⑥.深化權力運行監督制度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標志就是管好權、用好權,權為民所用。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健全完善法規制度體系,使一切公共權力在制度框架內運行。要保障人民對各種權力運行的全域、全程參與和監督,暢通人民合法訴求渠道,發揮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的重要作用。要正確利用互聯網、現代媒體技術,構建科學的監督網絡,實現權力監督的全覆蓋。繼續推進“國家監察委員會”監督制度,建立黨內監督、國家監督、司法監督、人民監督的全社會監督格局。⑦.堅持黨內民主推動社會民主。堅持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增加基層、一線黨員代表結構,建立黨代表履職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協商民主制度基本民主組織制度,進一步制定、修訂系列落實細則,實現黨內民主推動社會民主。堅持黨內政治生活和組織生活,充分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繼續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工商聯之間的協商民主,凝聚最廣泛的愛國力量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深化組織制度、干部制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干事創業的激勵機制和優秀人才流動機制,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楊述明 供稿)